logo
400-885-0909

金融

10月27日-11月2日银行热点快报

更新时间:2025-11-04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展望“十五五”金融业大有可为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防控金融风险为底线……“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业内人士表示,大力发展“五篇大文章”、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是“十五五”期间金融业的重点任务。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十五五”规划建议还提到,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十五五”规划主要目标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根据建议内容,“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排第一位,科技自立自强排第二位。与“十四五”时期相比,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要目标单独提出且位置显著,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战略增量”,凸显了科技在“十五五”期间的战略地位。在具体任务方面,进一步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水平”发展方向,奠定了其作为新质生产力“引领者”的关键角色,明确了科技创新在驱动经济结构升级、培育增长新动能中的核心作用。
科技自强自立,不仅是“十五五”规划蓝图中的核心目标,更是驱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产业深度融合、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关键。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未来五年的砥砺奋进,中国必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宏伟愿景,为民族复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央行正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演讲中回应了近期市场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其中就包括“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潘功胜指出,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


10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消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国办发〔2024〕1号)要求,推动理财公司扎实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二十二条,包括稳步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不断完善养老理财产品设计、探索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切实加强风险管理等六方面要求。
《通知》稳步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自《通知》印发之日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试点期限三年。试点机构扩大至符合开业满三年、经营管理审慎等条件的理财公司。试点额度提高至各试点机构上年末净资本扣除风险资本后余额的五倍,金融监管总局可以根据审慎监管原则进行调整。理财公司同时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和个人养老金理财业务的,新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可以自动纳入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


全球黄金需求创单季度新高


10月30日,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包含场外交易)达1313吨,需求总金额达1460亿美元,创下单季度黄金需求的最高纪录。《报告》认为,黄金需求的增长主要由投资需求推动,第三季度黄金投资需求激增至537吨,同比增长47%。
从金价表现看,2025年以来,金价持续上涨、屡创历史新高。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10月中旬最高一度逼近4400美元/盎司,近期虽有所回落,但依旧在4000美元/盎司以上持续波动。一位黄金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两方面因素助推国际金价持续走高:一是全球黄金投资热潮及新兴经济体央行的大规模增持;二是地缘政治冲突与当前通胀压力的持续支撑。
世界黄金协会资深市场分析师LouiseStreet表示,黄金市场前景依然乐观,因为美元的持续走弱、普遍的降息预期以及滞胀风险的存在,均可能进一步支撑黄金投资需求。

六大行前三季净利超万亿 息差承压下探索突围路径


10月30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集中披露2025年三季度报告,而中国银行已于日前率先发布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超1万亿元,同时行业呈现“盈利稳增、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但息差压力凸显”的特征。面对行业净息差承压的挑战,银行机构正通过负债优化、结构调整与政策借力探索突围路径。
从整体业绩来看,六大行前三季度盈利规模保持稳健增长,合计归母净利润突破万亿关口,达1.07万亿元,即便在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仍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就单家银行来看,归母净利润增速呈现梯度差异。农业银行以3.03%的同比增幅领跑六大行,成为唯一一家增速突破2%的国有大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紧随其后,同比分别增长1.90%、1.08%;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98%、0.62%、0.33%。
从绝对额看,规模优势依然显著:工商银行以2699.08亿元归母净利润居首,建设银行(2573.6亿元)、农业银行(2208.59亿元)分列二、三位,三者合计贡献六大行近70%的归母净利润,交通银行以699.94亿元垫底。
在盈利稳健增长的同时,六大行的资产质量也呈现同步改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下降,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行业稳健运行筑牢“安全垫”。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或打响货币政策加码的第一枪


时隔近十个月,一项重要货币工具重新启动。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作主题演讲时提及“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我们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2024年8月,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二级市场国债交易,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今年年初,受到基本面预期偏弱、存款利率调降加剧“资产荒”、机构抢跑货币宽松等因素的影响,债市利率下行过快,加上稳定汇率的需要,人民银行暂停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买卖国债或是货币加码的第一枪。”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对界面新闻说。他指出,四季度基本面的压力正在逐步显化,央行通过重启买卖国债加强货币政策对基本面走弱的前瞻式应对。
从流动性角度看,国债买卖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等都是央行用于调节流动性的政策工具。当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入国债时,相当于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资金同步流入金融机构,将增强其信贷投放与资产配置能力,进而推动信贷规模扩张,有效增加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为实体经济注入增长动能。分析人士还指出,本次央行重启国债买卖,体现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加强,有助于稳预期。


上一篇文章: 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文章: 10月28日银行重要资讯TOP10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