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400-885-0909

微信文章

论大事之成:在忍耐与伺机中赴万丈荣光

更新时间:2025-10-29

       世间从无唾手可得的伟大,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功业,多是在“勉强”中步步为营,在忍耐中积蓄力量,终在时机成熟时破局而生。这既是王朝兴衰的启示,亦是个人成事的圭臬,更是家国大义的必然路径。

回溯盛唐,世人皆叹“开元盛世”的气象万千,却鲜少留意其北部疆域的未竟之业。突厥的牵制如影随形,若凭一时血气硬碰硬,或许能换得短暂的疆域拓展,却可能引发边境动荡、民生凋敝,让盛世根基摇摇欲坠。大唐的智慧,在于明辨“得不偿失”的取舍,在国力鼎盛时仍守得住克制,不贸然开启无谓之战——这不是怯懦,而是对“大势”的敬畏,是在强盛中藏住锋芒的清醒。

再看两宋,宋太宗时期收回北部失地的壮举,看似是一朝一夕的突破,实则是历经数代积累后的水到渠成。此前,那些受契丹支持的局部区域,如同扎在疆域上的细小荆棘,若在国力未逮时强行拔除,只会让伤口扩大。直到内外条件俱备,朝堂有统筹之策,军队有攻坚之力,才一举扭转局势。这恰印证了:伟大的目标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冲锋,而是在漫长等待中打磨条件,待风来之时再扬帆。

而曾国藩围困天京的往事,更将“勉强成事”的艰难与忍耐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治二三年间,湘军看似已对天京形成合围,胜利近在咫尺,实则深陷险境——太平军外围部队环伺,正欲对湘军形成反包围,粮饷告急、兵源短缺的困境如影随形,局势瞬息万变。彼时的曾国藩,在日记与书信中屡屡提及“天命”,并非迷信,而是在极致压力下的隐忍与坚持。他睡不着觉,却未乱阵脚;他忧心忡忡,却仍守着“不冒进”的底线,在内外交困中稳住阵脚,终等到太平军防线瓦解的那一刻。这份“忍”,不是被动的妥协,而是在混乱中守定方向的定力,是在绝境中等待时机的智慧。

将目光拉回当下,祖国统一的进程亦是对“大事之成”的生动诠释。台湾在国家贫弱时被迫割让,台湾同胞历经艰辛,又因历史原因与大陆隔海相望。但数十年来,大陆经济稳步上升,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国际形势亦朝着有利于统一的方向发展——统一的条件,正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逐渐成熟。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代代人“忍辱负重”的结果:我们不急于一时的“快意”,而是在发展中夯实根基,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因为我们深知,贸然行动只会让同胞受损、让国家蒙难,真正的“大英雄所为”,是在等待中创造条件,在时机成熟时实现水到渠成的统一。

纵观古今,所有伟大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一场“忍耐”“伺机”的博弈。它们从不是坦途上的高歌猛进,而是在“勉强”中咬牙坚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该藏时藏”“当动时动”的智慧中前行。盛唐藏住了硬碰硬的冲动,换来了盛世绵长;宋太宗等来了国力充盈,才收回失地;曾国藩守住了不冒进的底线,终成平乱之功;而我们,也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朝着祖国统一的目标稳步迈进。

       所谓“大事之成”,从来不是想做就做”的鲁莽,而是“该忍则忍”的清醒,是“待时而动”的笃定。它需要我们在顺境中藏住锋芒,在逆境中守住初心,在漫长的等待中打磨条件,终在时机成熟的那一刻,让万丈荣光如约而至——这,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关于“伟大”的终极答案。


上一篇文章: 祁门困守:洪家大屋的戎马文心与战略抉择
下一篇文章: 曾国藩:传统教育的“破壁者”与“守灯人”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