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400-885-0909

创新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更新时间:2025-04-15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在大国博弈全面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新形势下,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们亟待以体系化思维加强科技力量协同与资源要素整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既要“布好局”又要“下好棋”。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在使命导向上实现融合。从目标使命看,创新联合体要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从企业场景中凝练科学问题,直面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畅通“样品-产品-商品”有效转化路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实施产业应用导向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做到“向上攀登、向下扎根”,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二、打造“各扬所长、相向而行”的承载实体,在组织形式上实现融合。从运作机制看,创新联合体要做到“三实”。一是有实体,即物理空间实、研究团队实。“科学家+工程师”汇聚同一物理空间,拉近彼此距离,实现“聚人、聚智、聚势、聚能”。二是有实责,即角色定位实、承担任务实。确立企业“出题人”和“阅卷人”角色,企业“出题、出钱”,高校院所“出团队、出设备、出场地”,通过“揭榜挂帅”“伯乐赛马”等新型组织方式,以前端应用需求牵引后端研发路径,以后端多元研究力量支撑前端攻关需求。三是有实利,即成果收益实、分配机制实。形成激励相容、分配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各方资源投入意愿,形成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共享的承载实体。

三、优化政策“工具箱”设计,在创新生态上实现融合。从政策供给看,要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发挥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速创新联合体的前沿技术转化与应用,形成“技术—市场—产品”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以成果转化成效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将创新联合体的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同等对待,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称系列。引导高校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的特色专业课程。支持创新联合体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在解决“真问题、真需求”的过程中培养高水平人才。

四、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引领者”地位,在产业发展上实现融合。从发展基础看,要强化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打造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定位全球、品高价优和企业家精神引领的世界一流企业。综合利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做大做强。利用政府采购、示范应用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加速产品技术迭代。支持企业“出海”,加强对受国际打压企业的技术帮扶和人才保护。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上一篇文章: 新时代下企业的创新融资方式
下一篇文章: 上海: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