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400-885-0909

人才

引进人才不能光“拼政策比奖励”

更新时间:2012-05-09

 “很多地方普遍把重心放在政策激励上,奖励住房、奖励资金,通过拼政策抢人才,却忽视了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实际上,人才最关心事业发展,最关心有没有创新创业的平台环境,有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全国两会现场,不少代表在审议时频频谈论人才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人才“软环境”如何建,代表们有话说。

【访谈嘉宾】

金建忠 全国人大代表 嘉定区委书记

金兴明 全国人大代表 杨浦区区长

马德秀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引才别学“招商引资”

记者:为了更好地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拼政策、抢人才,但对于人才究竟需要什么却有些“雾里看花”。

金建忠:2009年,嘉定和同济大学共同引进了“千人计划”专家杨志刚教授。他带领一个团队到我们这里发展,同济大学充分信任他,让他担任汽车“风洞”项目的负责人,这个团队现在运行非常顺畅。杨志刚教授现在的报酬还不到原来在国外时的一半,但他觉得非常高兴,因为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许多“千人计划”专家也都有同感。

对于引进人才来说,让他们最感压力的,是用人单位和社会方方面面希望马上就能出成果。他们只能以“短平快”方式,出简单的成果,而对于事关长远、更有价值的科研工作,无法做到专心致志。他们最头疼的是对于融入国内体制、机制还有个适应过程。人才引进,不能像“招商引资”一样,过于比拼政策和物质奖励,却忽视了环境营造和服务提升,这容易造成人才之间的盲目攀比。物质鼓励固然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努力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才扎根发展。

政策“贴肉”才安心

记者:从国家到地方,制定出台了很多的人才政策,但人才依然觉得“不贴肉”。这该如何解决?

金兴明:有再多的人才扶持政策,如果落不到实处,还是“一场空”。要让人才心无旁骛干事业,还要在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在杨浦区,为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提供包括创业项目扶持政策、财税政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人才计划政策、专业机构服务、第三方组织服务等7大类40项服务,特别是整合了16个区级政府行政部门资源,建立起服务专员、企业联络员、政府性资助项目申报协理等一系列制度,让人才无需为生活分心。

金建忠:当前,还要突出解决好人才安居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高端人才、还是青年人才,都面临安居问题。去年,中组部对“千人计划”引进开展问卷调查,48.7%的创新人才和36.9%的创业人才对住房问题表示担心。建议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创新和突破力度,调动地方积极性,解决好各类人才安居问题。比如,针对人才公寓供应总量不足的突出矛盾,对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机构投资建设人才公寓的,在土地供应、配套、税收、公共事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建设人才公寓,并给予单位组建租赁房的各项政策费优惠。

打破“围墙”育人才

记者:我们不仅要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培育本土人才。但在现实中,一些有形无形的“围墙”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马德秀: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要让有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就要拆掉办学时的各种“围墙”,实现学科贯通、校企贯通。一方面,要瞄准当今学术发展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打通学科间壁垒,培养学生的多领域交叉和综合能力养成,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另一方面,打通高校与企业的壁垒,携手培养创新人才。上海交大自2004年以来,共与55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建成181个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包括与宝钢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盟,联合培养高层次工程型人才;与中国商飞等企业围绕大飞机工程以“特班”形式培养紧缺人才。

金兴明:在杨浦,城区通过与大学联手,实现高校实验室向区域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开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打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通道,更要通过全方位的开放,打破校区、园区、社区之间的藩篱,营造综合性的人才“磁场”,让人才在科学家和企业家角色之间自如切换,更好发挥重点人才、领军人才带动、引领产业的作用,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带动产业”的链式效应。

上一篇文章: 廊坊市2011年引进高层次人才429人 博士13人
下一篇文章: 湖南湘潭市侨联主席: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海外人才

  1. 数千种标准化、
    全行业的企业服务产品
  2. 专业服务+PQV
    服务过程可视化系统
  3. 知企“123”计划,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4. 大平台,更诚信,
    节省采购服务成本看得见

扫一扫咨询
知企网微信官方客服

客服热线:400-885-0909

24小时在线咨询

*我们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扫码下载APP